您的位置: 首页教师风采 → 正文
教师风采

王志民

[日期:2016-05-04]

 

 

      王志民,男,1934年3月生,河南省新野县人。笔名凌竹、之敏、亦农、黄勇。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63年于内蒙古师院中文系毕业,当年留校任教,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1983年任汉文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1985年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87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晋升为教授;后又被聘为内蒙古电大、集宁师专客座教授;兼任内蒙古穹庐诗社常务理事,内蒙古杂文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中国诗经学会会员。 

    王志民先生在内蒙古师大学任教期间,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一直为本、专科讲授基础课和专题课;自1988年始,招收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所开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宗教与文学”、“文言小说史”、“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先秦散文”、“庄子选读”、“唐宋诗史”、“唐宋散文史”、“苏辛词研究”、“诗词格律”等,参与编写了天津师院出版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撰写了教学研究论文《古典文学教学鸿爪录》、《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之回顾》;1987年、1998年先后获学校教学优秀奖。       

    获奖情况:1986年被校学生会评选为“我最敬佩的老师”,1994年获学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1991年获自治区“优秀教育世家”称号(家族集体),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三等奖,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科研方面,主要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唐人七言歌行赏析》、《萤窗诗词拾翠》(合著)、《< 风诗决疑>校释》(合著)、《康熙诗词集注》(合著)、《康熙诗词选注》(合著)、《论艺题画诗选注》(合著)、《< 文心雕龙>例文研究》(合著)、《古典文学论丛》(合著)、《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大辞典》(第二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撰稿人)、《历代爱国诗词鉴赏辞典》(撰稿人)、《宋词精华》(主编)、《唐诗精华》(第二主编)、《元曲精华》(第二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比较重要的有《俊逸鲍参军》、《古代论说文形象举隅》、《唐人七言古诗论略》、《沉埋半个世纪的星彩——读< 风诗决疑>手稿本》、《论康熙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谈康熙帝的征战筹边诗》、《谈康熙三征噶尔丹的诗》、《从康熙的南巡诗看其南巡的目的和意义》、《试论康熙的塞外巡行诗》、《谈谈康熙后期诗歌的特点》等等;获内蒙古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1989年11月和1996年12月),三等奖一次(1993年4月);获校级科研奖3次(1992、1994、1996年);1993年获"“纪念毛泽东诞生一百周年”文学征文奖;此外,获包头市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1992年12月)、“全区高等院校校报好新闻”二等奖(1997年)。

    在创作方面,在《诗词集刊》、《穹庐诗草》、《中国教育报》 和《内蒙古日报》上的有《内蒙古之春》、《船过珠江口》、《喜雨》、《漓江抒怀》、《桂林隐山即景》、《七律——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作》等诗多首。晚年诗词结集为《嚼墨录》,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 

 

教坛学海话得失

 

王志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历即财富,教训即经验,我1946年读初中,未毕业而辍学,务农五年半,后于师范毕业,当了中小学教师。再念大学,毕业留校,教过“文选及习作”、“写作”,而教“古代文学”仅十八九年,真正教“唐宋文学”,实不过十一二年;其间,“双肩挑”(系领导兼教课)还挑了八年。领导分配什么就干什么,教什么课就研究什么;面面俱到,皆未精通。由客观条件所限,人生道路、专业方向,不能由个人选择;然而,当路有两条、研究方向有多个任你选择时,便当慧眼识路了。古代文学,浩瀚无涯,少壮时,不妨全面出击,“伤其十指”;中年后,便当集中兵力,“断其一指”。我未能做到,教训实多;而于后学友人,或可有所启发。

    社会人生是一部哲学,祸福相倚,得失相参,万事万物,皆有一定的辩证关系。首先,我所失者,乃多年宝贵时间(尚未记入浩劫十年);而亦有所得。险阻艰难,人事真伪,备尝尽知,磨练了思想意志,找到了人生坐标,从而潜心学术,坚忍不拔;又以之观照古人古事,探究其成败得失,日就月将,辄有所得。

    其次,失去之时间愈多,愈觉光阴之可贵。尝谓时不我待,余者无多,紧迫之感,与日俱增。故常夜以继日,寒暑不辍,游于学海,以补亡羊之牢。天不负人,终有所获,敝帚自珍,乐亦在其中矣。

    又次,童幼时代,父兄尝授我以先秦散文,以《孟子》、《左传》为主,而兼及诗词,也背过两篇四六。务农其间,闲暇甚少,先父多教以《左》、《史》,以讲论为主,不及考证。同时,也喜读古典小说,尤爱《聊斋志异》。故在大学听诸先生讲及某些问题时,尝有似曾相识之感。务农所失时间,所得者亲聆父训,随时问答,也培养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复次,教什么就写什么,不打深井,未建高楼,我之所失在此,而所得亦在此。教先秦文学时,写了《诗》、《骚》、《孟子》的论文及《古代论说文形象举隅》等等;教汉魏六朝文学时,又写了关于“汉乐府”和王粲、鲍照等人的文章;教唐宋文学时间最长,也是有所体会的,便随手记下,连缀成文。窃以为只要认真教书,就不能没有一己之见。久之,积案渐多,各体杂陈,便分类编辑,付梓印行。《唐人七言歌行赏析》和《萤窗词识翠》,便是这样的产物。既有污贤着耳目,而雪泥鸿爪,亦自甘井娃之乐了。其他未能归类编集者,暂时放下,以俟来日。至于《风诗决疑校释》和《康熙诗词集注》二书,虽为从事唐宋文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所为,似为旁鹜,而实则是我研究古代诗歌流变之所需;上至《诗》、《骚》,下逮清代,探源寻流,方知江海之源远流长也。况前者与杨效春、郑福田合著,后者乃提携家侄王则远之所作;与“生乎吾后”之同好者共事,取长补短,铺路搭梯,亦人生一大快事,所得甚巨,岂有失哉?

   最后,写书难,出书更难,且越来越难。然亦当两说之:若知难而退,不著不述,妙手空空,此则借“难”以饰己也。若知难而进,集腋成裘,一遇良机,便可付梓;我的《康熙诗词集注》的出版过程,便是如此,由难变易,转败为胜矣。《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向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不勉乎哉!

 

                                                                          (1995年)

 

上一条:王志彬 下一条:姜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