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团学工作 → 正文
团学工作

文韵传声,雅言同行 | 文学院组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日期:2025-08-1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文韵传声”实践队赴锡林浩特市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活动,提升实践地居民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大地上处处绽放。

在实践队到达锡林浩特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办公室主任高林广教授主持召开了2025年文学院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工作部署会,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陆有富教授,团总支书记、实践队指导教师李伟,全体实践队员,以及赴锡林浩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部分文学院在读博士参加了此次会议。高林广教授指出,推广普通话对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而言,能提升政策传达效率和公信力;对乡村青少年,是接受教育、增强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基础;对广大村民,则是打破沟通障碍、提升职业技能、推进当地特色产品增收的必要技能。他要求队员们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深入调研当地村民特别是青壮年与少年儿童的语言提升需求,引导他们运用普通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8月1日上午,文学院“文韵传声”实践队深入锡林浩特市区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积极走访商户,向周边居民及往来群众普及普通话知识,耐心向当地居民介绍说好普通话对提升个人发展能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作用。同时开展面向普通商户和城市居民的问卷调研,不仅将普通话的规范之声播撒于广场熙攘与市井烟火,更为后续形成实践研究成果积累了真实材料。

8月1日下午,团队成员来到锡林浩特锡林社区、杭盖街道福泰园小区等四个社区面向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队员们来到社区小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等地为正在社区进行文体活动的老人、儿童、青少年及社区工作者带去语言文字的“春风”。队员们走访社区家庭,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流,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与学习难点,并发放了《普通话学习手册》。

8月2日上午,实践队来到锡林浩特第六中学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与该校领导、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当地中学有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应用和实践,以及当地初高中学生普通话基础和整体使用水平。随后队员们参加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在锡林浩特第六中学举行的挂牌仪式。锡林浩特第六中学作为该地区的示范学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了解掌握了锡林浩特当地初高中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8月2日下午,“文韵传声”实践队来到锡林郭勒博物馆、生态植物园等地面向博物馆服务人员、生态植物园工作人员和游客开展推普活动。在锡林浩特博物馆,队员们向博物馆讲解员、窗口服务人员、馆内游客详细了解了他们普通话使用情况和水平,并同步开展了普通话推广和宣传活动。锡林浩特博物馆丰富的馆藏,特别是有关语言文字演变发展的部分藏品,让大家得以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一脉相承的演化脉络,深刻领略中华民族语言文字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随后,队员们来到锡林浩特生态植物园,与园区工作人员、游客互动,向他们普及普通话知识,队员们也在园区的参观和实践中切身感受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在防沙治沙、草原生态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

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文韵传声”实践队以行动践行使命,架起语言文字沟通的桥梁,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新征程上,文学院青年学子以语言互通促进心灵相通,以文化交融推动民族共兴,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乡村发展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未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将持续深化推普实践,以更丰富的形式扎根基层,让规范语言之美在更多角落绽放,让文化之声传得更远、更响。

文字:高婧雯 毛琪 李萱

图片:“文韵传声”实践队

初审:李伟

复审:陆有富

终审:韩彦斌

下一条:语润河套,语筑新程 | 我院组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2025...